2025-08-05 17:34 点击次数:148
现在很多人学中医,总爱翻现代论文,查数据库,看什么“最新研究成果”。但中医到底靠什么传承下来的?靠的是一本本古籍。那些经典书,不是随便写出来的,是一代又一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是中医学术的根。离开了中医典籍,就像是学剑术只看电影、不练基本功一样,终究站不住脚。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里讲得好:“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意思就是想爬泰山,没有路怎么上去?想去扶桑,没有船怎么到?这话放在中医上,就是告诉后人:想学好中医,离不开古人的书。
古书不是摆设,是工具,是桥梁,是钥匙。真正学中医,要从经典中读出“古人之心”,把他们的思路学到手。但问题在于,现在市面上的古籍良莠不齐,有些甚至胡乱删改,误人不浅。有人自己乱动原文,却又不做注释解释;有人拿明清医家的说法加到《黄帝内经》里头去,也不注明;还有人连句读都搞不清楚,就硬给加标点,结果前言不搭后语。这样一搞,古书不但没传下去,反而被折腾得面目全非。
鲁迅先生早就提醒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说的就是有些人不懂装懂,随意改动,把好好的经典给毁了。看着像是在弘扬,其实是在乱改,结果就是误导了后来人。这可不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关乎整个中医脉络能不能接得下去。若今天读到的古书都不是真正的原文,那学到的到底还是不是中医?这才是让人最担忧的地方。
学中医不能只是追着现代研究跑。论文也好,数据库也罢,很多是建立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的研究,讲的是统计、实验、数据分析,而不是中医的“气”“血”“经络”“阴阳”这些核心理论。如果不先把中医自己的那一套学透,光靠看论文,是理解不了中医的真正精髓的。临床上也用不出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要的是整体思维、动态思维,而这些思维方式,都藏在经典中。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读现代成果。好的研究可以启发思路,可以补充知识,但那只是“参考”,不是“根”。真正能指导临床、培养思维的,还是经典。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这些大医家的书,读一遍就能学到很多思路,读十遍还能有新发现。而这些书,现在很多年轻人连目录都没翻过。反倒是天天在研究“某某方现代药理机制”“某穴位对某指标的影响”,结果自己都不会开方,不会辨证。
所以要正本清源,不能光靠现代论文那一套,要从源头入手,从经典入手。先打好基础,读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再结合明清医家的经验,再去看当代的研究成果,这样才有层次、有系统,也才能真正把中医学活、用活。中医讲“因人、因时、因地”而变,这种活法,不是现代论文能教的,是要在古书中慢慢体会、领悟的。
中医古籍,是学术的根,是经验的源,是理论的本。不读古书,就像断了根的树,风一吹就倒;不重经典,就像忘了路的行人,走不到终点。只有把古书读透,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中医,怎么用中医,才能把这门几千年的宝贵医学,一代代传下去,不至于在现代快节奏中慢慢被遗忘、被改坏。中医要传下去,不是靠噱头和包装,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学习和理解,从一本本经典开始。
上一篇:儿子牺牲后母亲参军运送弹药乌克兰筑起侵略者无法逾越的钢铁长城
下一篇:没有了